寺廟由來歷史瀏覽數(shù):681次
![]() 佛法來中國后才有寺院。因為佛法是方便多門、不拘形式,在印度佛陀在世時并沒有,只要有大的場所即可,能容納佛的經(jīng)常隨眾,經(jīng)上講1250人,實際上是1255人,連佛是1256人。佛法傳到中國就有了寺。 佛法是漢朝時傳到中國來的。當(dāng)時的“寺”是辦公機關(guān),直屬于皇帝下面一級單位的辦事機構(gòu);屬于宰相下的一級單位稱為部,宰相下面有6部,部的長官、首長叫尚書,次長稱侍郎;屬于皇帝下面辦事機構(gòu)的首長叫卿。 皇帝下面辦事的一級單位有9個,共9個寺,長官稱為卿,所以“寺”不是廟,它是一個辦事機構(gòu)。佛教到中國是由皇帝來接待它,那時外交歸皇帝管,不在宰相底下,宰相管內(nèi)務(wù)。 專門辦外交的是一個寺,名叫鴻臚寺,專門招待國外貴賓的,就像如今的外交部,該寺的卿就是外交部的部長,就是首長。當(dāng)時鴻臚寺接待印度佛教的使者時,覺得佛法挺好,談得很投機,就想把使者留下,但又不能常住鴻臚寺,于是在9個寺之外增設(shè)一個寺,即佛寺。第一批出家人就長遠留在中國,不讓他們回去,該寺即白馬寺。那時首都在洛陽,該寺管佛陀教育,他們的工作是翻譯經(jīng)典、講解佛經(jīng)、指導(dǎo)修行。 于是,中國的教育部就變成了兩個:一個是皇帝下面白馬寺辦的社會教育,上至帝王、下至庶民都修學(xué)的;一個是宰相底下的禮部辦的國家傳統(tǒng)教育。一個歸皇帝管,一個歸宰相管。寺的起源是這么來的,如今講“寺”后面來個“廟”字,就不成話了。 廟是供鬼神的,皇帝祭他的祖先叫太廟,普通老百姓的叫祠堂,供養(yǎng)鬼神的地方稱為廟。把寺與廟拿來相提并論,差得太遠太遠,不像話。寺不是廟,寺是一個辦理佛陀教育的機構(gòu),如今政治制度變了,但這個名稱一直沒有變,形式也沒有變。從前皇帝辦事的機構(gòu)是宮殿,那么佛寺也不例外,也是宮殿式的建筑。今天我們看看總統(tǒng)府、行政院、教育部,建筑都是宮殿式的。如今我們名稱還保留、守舊,建筑的形式也是守舊,還是用宮殿這種方式,里面的內(nèi)容變質(zhì)了,天天去念經(jīng)超度死人,跟鬼打交道,佛陀教育不教人、而去教鬼了,這個意義完全錯誤。所以,如今稱佛教是宗教,也不是沒有道理,跟鬼神打交道,這不是宗教是什么,當(dāng)然是宗教。所以,佛陀教育由教育變成宗教,這是很不幸的事。[1] 中國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,大致沿襲印度形式。爾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風(fēng)格,遂呈現(xiàn)新貌。其建材以木為主,多設(shè)于平地(如府城市街)或山中。故后世寺院除寺號、院號外,亦附加山號。 此外,寺院若依創(chuàng)設(shè)者而分,可分成官寺(由官府所建)、私寺(由私人營造)。 若依住寺者而分,乃有僧寺、尼寺之別。 若依宗派,則分為禪院(禪宗)、教院(天臺、華嚴(yán)諸宗)、律院(律宗)或禪寺(禪宗)、講寺(從事經(jīng)論研究之寺院)、教寺(從事世俗教化之寺院)等類
|